眉妩 咏扁豆花次丁保庵韵
认参差茅屋,宛转疏篱,村小画秋意。唤酒邀邻话,斜阳淡,低棚同认晴翠。
懒蟾泻水,渐数丛、香雾筛碎。恁重看、瓠叶萧疏处,自横卧烟际。
黄竹依墙扶起。似旧藤零落,芳架垂紫。休问相思约,江南路、西风都换花事。
露华暗洗。待夜凉、罗袖新试。怕霜印柴门,蛩语断梦难记。
认参差茅屋,宛转疏篱,村小画秋意。唤酒邀邻话,斜阳淡,低棚同认晴翠。
懒蟾泻水,渐数丛、香雾筛碎。恁重看、瓠叶萧疏处,自横卧烟际。
黄竹依墙扶起。似旧藤零落,芳架垂紫。休问相思约,江南路、西风都换花事。
露华暗洗。待夜凉、罗袖新试。怕霜印柴门,蛩语断梦难记。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君王当年离开了人间,将军破敌收京让开了山海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全军痛哭披上了缟素,哪知道将军冲冠一怒是为了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
还说红颜流落不是他所系恋,还说逆贼命定灭亡是因为迷于饮宴。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像闪电般扫荡黄巾平定黑山,哭毕君王和老父亲再和她相见。
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
初次和她相见是在田弘遇之家,侯门的歌舞演起来真像繁花。
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壁车。
田弘遇把会演唱的她献给将军,只等将军来娶就送上油壁香车。
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
她的家本在姑苏浣花里,小名叫圆圆衬上罗绮更娇丽。
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
她曾在梦里到当年夫差的宫苑里游嬉,被宫娥拥簇进去君王正身起。
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
她前身真应是西施采莲女,门前也正临横塘水清碧。
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
横塘里双桨摇动船去快如飞,哪家豪门硬要把她强买回。
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唯有泪沾衣。
这时谁知不是薄命。这时只有泪湿褛表。
薰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
田弘遇将陈圆圆送入宫中,可明眸皓齿的她竟没有获得君王怜惜。
夺归永巷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坐客。
从宫掖里领回来仍留在田弘遇家,让她练好时兴歌曲来倾倒贵客。
坐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
责客们传杯宴饮直到日暮,哀弦中她的心曲向谁倾诉。
白晳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
只有平西伯这位白净英俊的少年,拣中了花枝对她频频回顾。
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
该早点把她这娇乌带出牢笼,要等什么时候才能把银河飞渡。
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
只恨军书拼死地催促,只好留下信约把人耽误。
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
相约恩深但相见可难,一朝蚁贼拥满了长安。
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
可怜她本是思妇楼头的杨柳,却被人当作天边的杨花相看。
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阑。
像索取绿珠那样围住了内宅,硬是她叫出了雕栏。
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
如果不是将军大获全胜,哪能用匹马载她归还。
蛾眉马上传呼进,云鬟不整惊魂定。
她在马上一路传呼前进,云鬟还来不及梳整可惊魂已定。
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
战场上点起蜡炬把她迎到,她满面啼痕还残留着红印。
专征萧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
奏起箫鼓将军专征兵进秦川,金牛道上有车马千乘。
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
斜谷里云深之处是她的画楼,散关前明月西落她打开了妆镜。
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霜。
消息传遍了江南水乡,乌栖泛红已经历十度秋霜。
教曲伎师怜尚在,浣纱女伴忆同行。
可怜她当年教她歌曲的妓师还操旧业,和她一同演奏的女伴也记起这位同行。
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
在旧巢里本都是衔泥的燕子,她却飞上了枝头变成凤凰。
长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
女伴们只好老是在宴会上悲叹年龄长大,而她却找了个好夫婿贵为侯王。
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竞延致。
当年正为有了声名反受累,贵戚豪门都抢着要延致。
一斛明珠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
一斛明珠的身价给她带来万斛的愁思,关山漂泊瘦损了她的腰肢。
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
但也不必怨恨飘扬落花的狂风,无边春色到来已使天地呈现芳姿。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曾听说有了倾国倾城的美人,反而使周郎损伤了声名。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妻子怎应影响大局,英雄无夸过于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全家的白骨早已化为灰土,一代红妆已照耀汗青。
君不见,馆娃初起鸳鸯宿,越女如花看不足。
君不见,当年馆娃宫刚盖起鸳鸯双飞双宿,花朵般的西施君王怎么看也不会厌足。
香径尘生乌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绿。
可是如今采香径尽是尘土只有鸟在啼叫,响尿廊也不见人迹空让苔长青绿。
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
换羽移宫使万里之外也生愁,珠歌翠舞还热闹在咕梁州。
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
给君另唱了一首吴宫曲,汉水向东南日日夜夜不停地奔流。
参考资料:
1、 李寅生著 .中国古典诗文精品读本 下册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13年 :第514页 .2、 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 .《古典诗歌基本解读 古诗观止》 :人民武警出版社 ,2002年 :第34页 .鼎(dǐng)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鼎湖:常用来比喻帝王去世。此指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今景山)。敌:指李自成起义军。玉关:即玉门关,这里借指山海关。
恸(tòng)哭六军俱缟(gǎo)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恸哭:放声痛哭,号哭。缟素:丧服。冲冠一怒:即怒发冲冠。红颜:美女,此指陈圆圆。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
天亡:天意使之灭亡。荒宴:荒淫宴乐。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黄巾:汉末农民起义军,这里借指李自成。黑山:汉末农民起义军,这里借指李自成。君:崇祯帝。亲:吴三桂亲属。吴三桂降清后,李自成杀了吴父一家。
相见初经田窦(dòu)家,侯门歌舞出如花。
田窦:西汉时外戚田蚡、窦婴。这里借指崇祯宠妃田氏之父田宏遇。侯门:指显贵人家。
许将戚里箜(kōng)篌(hóu)伎(jì),等取将军油壁车。
戚里:皇帝亲戚的住所,指田府。箜篌伎:弹箜篌的艺妓,指陈圆圆。油壁车:指妇女乘坐的以油漆饰车壁的车子。
家本姑苏浣(huàn)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qǐ)。
姑苏:即苏州。浣花里:唐伐名妓薛涛居住在成都浣花溪,这里借指陈圆圆在苏州的住处。娇罗绮:长得比罗绮(漂亮的丝织品)还明艳美丽。
梦向夫(fū)差(chāi)苑(yuàn)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
夫差:春秋时代吴国的君王。宫娥:宫中嫔妃、侍女。
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
合:应该。采莲人:指西施。横塘:地名,在苏州西南。
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
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唯有泪沾衣。
薰天意气连宫掖(yè),明眸皓(hào)齿无人惜。
熏天:形容权势大。宫掖:皇帝后宫。
夺归永(yǒng)巷(xiàng)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坐客。
永巷:古代幽禁妃嫔或宫女的处所。良家:指田宏遇家。倾:使之倾倒。
坐客飞觞(shāng)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
飞觞:一杯接一杯不停地喝酒。
白晳(xī)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
白皙通侯:画色白净的通侯,指吴三桂。花枝:比喻陈圆圆。
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
银河几时渡:借用牛郎织女七月初七渡过银河相会的传说,比喻陈圆圆何时能嫁吴三桂。
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
抵死:拼死,拼命。
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
蚁贼:对起义军的诬称。长安:这里借指北京。
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
可怜思妇:意谓陈圆圆已是有夫之人,却仍被当作妓女来对待。天边粉絮:指未从良的妓女。粉絮:白色的柳絮。
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jiàng)树出雕阑。
遍索:意谓李自成部下四处搜寻圆圆。绿珠:晋朝大臣石崇的宠姬。内第:内宅。绛树:汉末著名舞妓。这里二人皆指陈圆圆。
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
壮士:指吴三桂。争得:怎得,怎能够。蛾眉:喻美女,此指圆圆。
蛾眉马上传呼进,云鬟(huán)不整惊魂定。
云鬟:高耸的环形发髻。
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
专征萧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shèng)。
专征:指军事上可以独当一面,自己掌握征伐大权,不必奉行皇帝的命令。秦川:陕西汉中一带。金牛道:从陕西沔县进入四川的古栈道。千乘:这里指千辆,虚指车辆之多。
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
斜谷:陕西郿县西褒斜谷东口。画楼:雕饰华丽的楼房。散关:在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岭上。
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jiù)红经十度霜。
乌桕:树名。
教曲伎(jì)师怜尚在,浣纱女伴忆同行。
浣纱女伴:西施入吴宫前曾在绍兴的若耶溪浣纱。这里是说陈圆圆早年做妓女时的同伴。
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
长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
尊:酒杯。老大:年岁老大。有人:指陈圆圆。
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竞延致。
延致:聘请。
一斛(hú)明珠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
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
斛:古代十斗为一斛。细:指瘦损。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倾国:形容极其美貌的女子。倾城:形容极其美貌的女子。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因娶美女小乔为妻而更加著名。这里借喻吴三桂。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一代红妆:指陈圆圆。照汗青:名留史册。
君不见,馆娃初起鸳鸯宿,越女如花看不足。
馆娃:即馆娃宫,在苏州附近的灵岩山,吴王夫差为西施而筑。越女:指西施。
香径尘生乌自啼,屧(xiè)廊(láng)人去苔空绿。
香径:即采香径,在灵岩山附近。屧廊:即响屧廊,吴王让西施穿木屐走过以发出声响来倾听。欣赏的一条走廊,在馆娃宫。
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
羽、宫:都是古代五音之一,借指音乐。这皇是用音调变化比喻人事变迁。珠歌:指吴三桂沉浸于声色之中。古梁州:指明清时的汉中府,吴三桂曾在汉中建藩王府第,故称。
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
别唱:另唱。吴宫曲:为吴王夫差盛衰所唱之曲,此指《圆圆曲》。汉水:发源于汉中,流入长江。暗寓吴三桂覆灭的必然性。
参考资料:
1、 李寅生著 .中国古典诗文精品读本 下册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13年 :第514页 .2、 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 .《古典诗歌基本解读 古诗观止》 :人民武警出版社 ,2002年 :第34页 .《圆圆曲》是一首长诗,共七十八句,五百四十九字。分敌大段,前五段叙事,后一段议论。
布局谋篇是本诗的精华之处,古典叙事诗的情节结构,都是依故事的自然顺序展开的。本诗则把叙事顺序也作为艺术构思的手段之一,运用倒述、追叙、插叙等手法,安排情节结构,通过这些精心的安排,使主题更加引人注目,而故事变化曲折,情节跌宕起伏。并且运用顶针格,以前后词句相同相似或者相关之联系,使情节的时空大转换平滑接转,而不显得过于突兀。
前八句是第一段,该段是布局谋篇最成功之处。首先开篇不凡,先声夺人。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鼎湖,即荆山,是传说中轩辕黄帝铸鼎升天处(《史记·封禅书》:“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这里代指崇祯皇帝。玉关,原指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的玉门关,这里代指山海关。出语就点出甲申年惊天动地的两件大事,崇祯之死和清兵入关。重大历史事件对人有一种自然吸引力,激发读者的兴趣。
恸哭敌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此联对仗工整,对比强烈,反差巨大,讥讽入骨。“敌军”统指明朝的军队,“恸哭敌军”和“冲冠一怒”人数虽众寡不同,情绪倒很相似,但是“缟素”与“红颜”不仅在色彩上形成强烈对比,意义上也极为不同。“缟素”是沉痛的,如果从顺治八年乃至以后的历史角度看,“缟素”象征着对明王朝覆亡的哀痛,象征着对汉民族沉沦的哀痛,而“红颜”则明确无误地指向极端的个人私欲。片言居要,一语中的,使吴三桂的汉奸嘴脸极为丑恶,真是大快人心。诚然,作者并未提到满清,但是,山海关之战就是清兵入关,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并不因作者的忌讳而有所改变。接下来模拟吴三桂的口吻加以辩解,效果是越抹越黑,实为暗讽。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下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哭罢君亲再相见”,似乎吴三桂出于忠于明室,才与李自成不共戴天,好一副正人君子面孔。其实吴先降的正是李自成。甲申年三月,吴三桂投降李自成,将山海关防务交由李自成派来的唐通接管,率领部下前往北京,“朝见新主”,这是吴三桂在永平府(府治河北省卢龙县)张贴的告示中说的。当吴三桂行至河北玉田县,突然获悉其父被捕和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掠走,尤其是后者促使他改变主意,“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见人耶!”于是立刻返程杀回山海关,并复信吴襄,声称“父既不能为忠臣,儿亦安能为孝子乎?”可见吴三桂是双料叛臣加逆子,作者却安排他去哭君、亲,煞是好看。
也有人否定红颜对吴三桂决策的意义,总觉得红颜的分量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比起来似乎太轻了。可惜历史并不永远都在追求重大价值的平衡。历史是不可改变的,但不等于历史总是必然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演成结局之前,隐含着多种可能性,历史只能实现一种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也是偶然的。否则,人就失去了任何主动性和创造性,包括恶的主动性,这就是吴三桂必须为沉痛的历史结局负责的原因。“冲冠一怒为红颜”在人类历史上也并非绝无仅有,吴王夫差与西施的故事与此也有相似性,本诗多处用以比拟。尤其是本诗创作时,满清的凶残使汉民族经历了空前的浩劫,吴三桂为虎作伥,罪责难逃。
这一段写吴三桂在山海关大战中战胜归来,文笔雄浑,场面壮阔,有开篇不凡、先声夺人和片言居要、一语中的优点。但是仅此两点,还不能称之为谋篇成功,因为这是圆圆曲,此段却大谈吴三桂,如果与主题没有重大联系,似有离题之嫌。梅村谋篇之妙,往往出人意料。此段的创作意图在于以战喻美,曲线归宗,这是其谋篇的第三个成功之处,也是最重要的成功之处。
以美的影响表现美,是常见的艺术手法。以战争来表现美,却是少见的。圆圆曲所以要在篇首大谈山海关之战,看似离题,其实是为了塑照渲染陈圆圆的美丽。除此段外,全诗描写陈圆圆容貌的,就只有“宫娥拥入君王起”一句,这句的直接目的还是要联系西施故事。显然作者自认为对这一必不可少的任务已经有所交代了。首段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试看,为了一个陈圆圆,十几万汉子拼死搏杀,其人之美,就只能想象了。山海关之战,的确与争夺陈圆圆有重大关系。吴三桂杀回山海关后,李自成放了吴襄,如果放了陈圆圆,山海关大战或可避免。但李没有这样做,这就等于宣告,对于陈圆圆李军是志在必得,两家就打了起来。平心而论,吴三桂在此战中的责任不是最大的,设若日后他目睹满清兽行,能幡然悔悟,及时反正,人们还可以原谅他,可他为了荣华富贵,不遗余力扑杀抗清势力,直到兔死狗烹,才亮出反清旗号,已经太迟了。李军抢了陈圆圆,逼反吴三桂,且不愿归还,固然是重大错误,但其最大错误还是没有估计到满清是潜在的敌人。追赃助饷等属政略性错误,需要较长时间才见效果,而军事变在须臾。李自成主力部队分布陕西、湖广、河南等地,在北京的军队不多,与清军相比不占优势。只有联合吴三桂的关宁铁骑,防御满清才能万无一失。李自成调吴三桂南下,派降将唐通率八千兵马防守山海关,实在令人难以理解。假如李军能想到满清是潜在的敌人,绝无此举,甚至也不敢抢夺陈圆圆了。李自成的举措实际上是把满清当成友军对待,此事如果只是李自成一相情愿,那就太不可思议了。
据顾诚《南明史》载:甲申年正月,多尔衮听说李自成已经占领陕西,便在正月二十七日派使者往陕北同大顺军联络,信中说:“大清国皇帝致书于西据明地之诸帅,兹者致书,欲与诸公协谋同力,并取中原,倘混一区宇,富贵共之矣。不知尊意何如耳。惟速驰书使,倾怀以告,是诚至愿也。”至于此后李满关系如何,由于满清善于篡改历史,已无稽可考了。不过,李军直到满兵杀进己阵,才确信其为敌人。
九至四十二句是第二段,叙述陈圆圆归吴三桂的过程。这一过程很长,一波三折,极具戏剧性。根据情节的变化,可分为四小段。
九至十二句是第一小段,写吴陈初次相见。
上面提到的首段,其后半部分除文意之外,还承担着建构情节结构的任务,要与后文巧妙地衔接。“电扫黄巾下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句很好地达成了这一目的。它借吴三桂之口说出,按照情节发展的自然顺序,顺势推出吴陈相见的悬念,使读者急于知晓相见的场面。可是,诗人并没有顺着自然时序叙述吴三桂如何夺回陈圆圆,与之重逢的情景,而是颠倒时序,描写吴、陈二人的初次相见。这一情节变化时空差距巨大,转换极为突然。使诗文叙事结构呈大开大阖、突兀跳荡之势,极大地加强了可读性。这一转换的相接处,第八句的末二字与第九句的首二字全同,都是“相见”,这种手法称“顶针格”。具有平缓时序逆转的突兀感和使音节圆转顺畅的功用。《圆圆曲》多处运用了“顶针格”,以此处最为吃紧。这一转换,也使全诗的叙述,从吴三桂这条副线转入主线,即陈圆圆事迹的叙述。
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
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壁车。
“田窦”即西汉著名外戚武安侯田蚡和魏其侯窦婴,这里代指当时的外戚,田贵妃之父田宏遇。此时主角还是吴三桂,他在田家观看歌舞。后两句点出第一主角陈圆圆,这位田家歌妓被许配给吴三桂。两人初次见面,就纳之为妾,可谓迫不及待矣。
引出陈圆圆之后,就可以顺理成章地介绍陈的身世和遭遇了。第十三至十八句再进一步倒叙,转入了对陈圆圆身世经历的描述,是第二小段。先交代她原来的身份。
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
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
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
诗中说圆圆是其小名,“浣花里”,暗示其名伎身份,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薛涛传》:“涛,字洪度,成都乐妓也。居浣花里”。陆次云《圆圆传》称其“声甲天下之声,色甲天下之色”。还填得一手好词,有《舞余词》,已失传。《众香词》传词三首,一首《有所思》:“自笑愁多欢少,痴了。底事倩传杯,酒一巡时觞九回。推不开,推不开。”写得自然清丽,柔弱多愁,委婉道出对命运无奈的慨叹。
“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一联以西施喻陈圆圆,明喻圆圆之美,暗讥三桂有如夫差那样好色荒政,夫差一见西施就坐不住了,三桂则更进一步,纳妾,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采莲人”用西施故事,李白《子夜吴歌·夏歌》:“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横塘”,在苏州市西南。这两句以“采莲人”、“横塘水”点染女主角身份清纯、居处优雅,命运还算不差,以与下文对比,并构成“顶针格”引出下文。
第十九至三十四句是第三小段,接着叙述陈被贵戚抢到北京,沦落为侯门歌伎,又变成吴三桂之妾。
“横塘双浆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
风云突变,那段平静优雅的日子突起波澜。此联因果倒装,使人产生悬念,而留给读者的印象更加深刻。
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只有泪沾衣。
熏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
夺归永巷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座客。
座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
这里是陈圆圆生活经历的一大转折,可谓红颜薄命。明末江南名伎在婚配上有很大的自主权,与陈名气相当的,大都嫁与著名文人,惟独陈圆圆被抢,身不由主,岂非命运弄人?“熏天”两句写田家势力很大,把陈圆圆送入宫廷,但后宫也仗势欺人,陈圆圆虽然声色甲天下,却没人爱惜。“熏天”,《吕氏春秋·离谓》有“毁誉成党,众口熏天”,形容恶势力很大。“夺归”四句写陈圆圆沦落为田家歌伎的悲惨地位。“永巷”,皇宫中的长巷,汉朝是幽禁失势或失宠妃嫔的地方,《史记·吕太后本纪》:“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明清时也是未分配到各宫去的宫女的集中居住处。
“良家”指田家。“飞觞”形容喝酒作乐。“倾”,倾倒,指座客为陈圆圆声色所倾倒。陈圆圆又从宫中被夺至田家,成为供人取乐的歌伎,内心痛苦无处诉说。此处作者为了渲染悲伤气氛,有意淡化入宫事件,写得很简略,而外戚气焰写得很嚣张。因而使陈圆圆进宫细节说法不一,一说是田宏遇购得,献于宫中。一说是周后之父周奎购得,献于宫中。还有一说是周献于宫廷,宫廷又送给了田。由于此事与故事主线关系不大,兹从省略。
白皙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
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
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
峰回路转,座客中出现了吴三桂这么个情种,一眼就看中了陈圆圆。“拣取花枝屡回顾”是诗人形容吴三桂爱情动作表现的唯一诗句,一副色咪咪的样子。“拣”字很微妙,唐杜秋娘《金缕衣》有“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以折取花枝代指情爱,这里代折以拣,一字之差,褒贬立变。“通侯”本汉代爵位名,后用作武官美称。一介武夫,不能托微波以通辞,只好拣取花枝,频频偷窥。“娇鸟”指陈圆圆,“银河”,用牛郎织女故事。吴想尽早把陈接回家中,成其好事。只恨军令再三催促,才与陈圆圆相约而别。
第三十五至四十二句是第四小段。写陈又被闯军掠夺的经历。
“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
“相约”句是顶针格,“蚁贼”指李自成的军队,“长安”指北京。
“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
这句写得细腻、雅致。从“蚁贼满长安”来看,这里必是明火执仗的场面,诗句却如此纤丽、文雅,可见运思之巧。“楼头柳”化用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强调思妇的贞洁,“天边粉絮”,满天游荡的杨花柳絮,意指轻浮。
“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阑。”
“绿珠”,晋石崇爱姬,权臣孙秀仗势劫夺,不从,坠楼而亡。杜牧《金谷园》:“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记其事,这里指陈。绛树,魏文帝曹丕宠妃,诗文也指圆圆。此联对仗看似工整,实为重复。可能是诗人为了加重事态的严重性和紧迫感。
“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
好句。“若非”二字用的巧,引导人的思绪轻轻一转,回到首段情节,干净利落的结束了这段长篇倒述,与上文衔接的密合无间,此句与“恸哭敌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相呼应,“冲冠一怒”终成“正果”。“全师”与“匹马”的巨大反差,把吴三桂的自私行为深刻地印入读者的脑海。那拣取花枝的“壮士”,令人喷饭。此联不仅词句引人入胜,更妙的是它在全诗中所处的位置,和对整体情节结构发挥的作用,堪称结构关键句。
“若非”一联还省略了闯军抢夺的情节,这一省略很重要。因为“遍索”“强呼”已经把悲情推到极处,续写下去很可能画蛇添足,抵消诗文感染力。虽然这里好象看点特多,可是作者却断然裁去,细微之处体现了诗人的价值观和不媚俗从众的艺术良心。但这样一来,也使人对史实有所误会。如陆次云《圆圆传》说是李自成抢了陈圆圆,其实是刘宗敏。全祖望所记当日与圆圆同被宗敏掠去的名伎杨宛的叙述,“据杨宛叙言,与沅同见系于刘宗敏,既而沅为宗敏所携去,不知所往。”。
吴三桂如何夺回陈圆圆,异说颇多。据况周颐《陈圆圆事辑》载被闯军俘虏的明朝内监王永章的《甲申日记》所记:“四月初九日,闯下伪诏亲征三桂。十二日起程。太子定王、代王、秦王、汉王、吴陈氏、吴氏、吴氏、吴李氏、伪后嫔妃皆从行。吴陈氏即圆圆,两吴氏皆三桂妹也。念五日战于一片石,闯大败,退入关。太子与圆圆遂皆至三桂军中。” 从这联诗文的口气看,吴三桂是一战而胜,夺得佳人。目睹者的记述与诗文语气非常吻合。
到这里,诗人把女主角的身世、遭遇及吴陈关系等故事主要情节一一铺述,这才重新回到诗歌开头的情节上来,续写陈圆圆与吴三桂的战场重逢以及她随军至汉中。这已是全诗叙事的尾声了。
第四十三句至五十句是第三段。写陈圆圆的幸福生活。
蛾眉马上传呼进,云鬟不整惊魂定。
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
专征箫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
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
吴陈重逢,“云鬟不整”、“惊魂初定”,痕迹犹存。“蜡炬迎来”,相传魏文帝迎娶薛灵芸,燃蜡烛数十里,《太平广记》记其事。场面不可谓不大。“专征”即自专征伐,诸侯有大功者可自己决定征伐,不须奉天子之命。《清史稿·世祖本纪二》八年九月,壬午,命平西王吴三桂征四川。“箫鼓”,高级官员的仪仗乐队,也借指吴的军队。“秦川”兼指陕西四川。“金牛道”,古蜀道的主干线,又名石牛道。相传秦惠王将粪金的石牛赠送给蜀王,蜀遣五丁引金牛成道,名为金牛道。“斜谷”,在陕西眉县,“散关”,在陕西宝鸡市。这段如单独来看,或可理解为抨击吴骄奢淫靡,但联系后两段,就只能理解为陈圆圆时来运转,过上了荣华富贵的生活。
到这里故事的主要部分全部叙述完毕,似乎本诗可以结束了。不料诗人又安排了两段插叙,一段写教曲技师和女伴的感慨。
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霜。
教曲技师怜尚在,浣纱女伴忆同行。
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
长向樽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
这八句是第四段。从豪家强载到专征四川已是整整十年,消息传到江南苏州,“教曲技师”得知她还在人世,甚感欣慰,“浣纱女伴”实指当年名气相当的苏州名伎,忆及同行旧事。陈寅恪以为“浣纱女伴”独指卞赛,但玉京道人挟故国之悲,愤然入道,自不会艳羡别人夫婿做建州侯王,恐仍以泛指为是。“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这联写得好,衔泥燕子,飞上枝头,不仅地位提高了,形象也变了,成了凤凰。双层设喻,生动贴切,语意双关,如今流传极广,使用频繁,已为成语。“长向樽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这联不好,酸溜溜的。
第五段插叙写陈圆圆自己的感受,是第五十九至敌十四句。
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竞延致。
一斛珠连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
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
俗话说,大有大的难处。名声大,反而成了贵戚名豪的猎取目标,陈圆圆就随着你争我夺漂泊来去。连城的身价,带给她的却是无限的忧愁和痛苦。“一斛珠连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此联哲理盎然,语趣横生,耐人寻味。珍珠与忧愁相连,祸福相依,珠愁概使斛量,用词尖新别致;腰肢细与衣带渐宽同意,而暗添美感。其中“一斛珠”用唐玄宗送梅妃一斛西域珍珠故事。“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斯言差矣,狂风飏落花何错之有。与如此下作之人栓在一起,何谈春色。
四、五两段为陈圆圆故事安装了一个豪华圆满的结局,但是这两段不仅与前文的基调完全相反,而且也与后一段的调子完全不同,就象游离在全曲之外的孤章残段。两段的写法也很特殊,都是最后一联才使意义确定下来,如果改动这两联,意义便完全不同了。由此推知作者想借此增添风月浓度,以冲淡全诗的政治色彩。作者对吴三桂全无好感,对满清政权顾忌重重。
最后一段,模仿史家纪传体,有论有赞。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诗人申说己论,先写一段典故,借古讽今。“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用三国故事。《三国志·吴书九》裴松之注:瑜之破魏军也,曹公曰:“孤不羞走。”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周瑜之名,得于赤壁一战,本于倾国倾城无关。但文人墨客常把漂亮的小乔拉来作陪。杜牧《赤壁》诗云:“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也说:“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漂亮的小乔,确使周瑜增色不少。吴伟业不似两位那么浪漫,周郎一事纯属借用,意在挖苦吴三桂为争夺倾国倾城的陈圆圆,背负了千载罪名。沉重的罪名说成“重名”,不仅平添了语趣,也加重了讥刺的语气。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前两句直陈己见,“大计”实在是事关民族兴亡的抉择,岂能让色欲做主,何况是民族存亡关头,无奈吴三桂在这关键时刻被性欲牵着走了。“多情”用得妙,与“无奈”配合,看似风月情浓,却是针砭痛切。或以为“英雄无奈是多情”,乃是称赞吴三桂爱情至上的情圣精神,此论不当。为成全自己的情圣情结,就可以糟蹋自己的民族、作践自己的民族吗,就可以置数百万同胞的性命于不顾吗?为了不致误解,诗人在后一联又从另一侧面对“多情”加以注释。“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这联与“恸哭敌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都是对吴三桂选择的评价,“恸哭”句从国家民族的视角出发,此联则从吴的家庭亲人落笔。诗人沉痛地写出吴老总兵全家的累累白骨,山海关战后吴襄及一家三十四口被杀,与吴三桂争夺红妆相对应,白骨与红妆的对仗,以视觉的强列反差,和情感的强烈反差,从另一个侧面鞭挞了吴三桂卑劣情欲作出的抉择。“照汗青”三字有文章,因山海关一战,陈圆圆名声大振,在历史上留下名字,但是光照汗青,还远远不够。显然这个“照”字是留给吴三桂的。
最后八句是赞,诗人抒发感慨,但是即便纯是个人感慨,也还惦记着吴三桂。
君不见,馆娃宫起鸳鸯宿,越女如花看不足。
香径尘生鸟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绿。
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凉州。
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
“馆娃宫”,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香径”:采香径,相传吴王种花处,今名箭径,在苏州香山。“屧廊”,即响屧廊,屧是空心木底鞋。响屧廊,以梓板铺地,西施着屧行于上,步步皆音。诗人感慨吴王夫差宠爱西施的种种豪华设施,都已尘封湮灭。不用说是瞄着吴三桂争夺红颜来的。显然也不仅仅是感慨盛衰无常的泛泛之叹。吴王夫差是被杀而亡的,这就暗示着吴三桂也不得好死。可见诗人对吴三桂的痛恨有多深。“馆娃宫”、“采香径”、“响屧廊”与“金牛车乘”、“斜谷画楼”、“散关妆镜”可资对照,亦见诗人确有抨击吴骄奢淫靡之意。
四、五两段的用意恐在诗外。“换羽移宫万里愁”,“换羽移宫”是说曲调变换,但“万里愁”与曲调变换难以接续,此句应另有寄托。是以“换羽移宫”影射改朝换代,为此,天下一片愁怨,而吴三桂卖身投靠,得益良多,官高舞侈,其乐融融。“古梁州”,指陕西汉中,吴三桂于顺治五年从锦州移镇汉中,至顺治八年一直驻扎此地。“为君别唱吴宫曲”,诗人对吴三桂说:那些珠歌翠舞你恐怕听腻了,我为你唱一支新鲜的咏叹吴宫的曲子《圆圆曲》。“汉水东南日夜流”,李白《江上吟》:“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这里东南流反其词而用其意,更加确定的断言:你的功名富贵是不会长久的。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记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眣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
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殗殜,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惙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其傍,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旷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睟耳。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呜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乾隆三十二年冬,葬三妹素文在上元的羊山上,并作这篇文章来致祭: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唉!你生在浙江,却葬在此地,远离我们的故乡七百里了;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你因为坚守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念,嫁了一个品德败坏的丈夫而被遗弃,以致陷在孤苦落拓的境地,虽然这是命中注定,是上天的安排,然而连累你到这种地步,也未尝不是我的过错。我幼年时跟从老师诵读四书五经,你同我并肩坐在一起,爱听那些古人的节义故事;一旦长大成人,你立即亲身来实践。唉!要是你不懂得经书,也许未必会像这样苦守贞节。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记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我捉蟋蟀,你紧跟我捋袖伸臂,抢着捕捉;寒冬蟋蟀死了,你又同我一起挖穴埋葬它们。今天我收殓你的尸体,给你安葬,而当年的种种情景,却一一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我九岁时,在书房里休息,你梳着两个发髻,披了一件细绢单衣进来,共同温习《诗经》中的《缁衣》一章;刚好老师开门进来,听到两个孩子琅琅的读书声,不禁微笑起来,连声“啧啧”称赞。这是七月十五日的事情。你在九泉之下,一定还清楚地记得。我二十岁去广西,你牵住我的衣裳,悲伤痛哭。过了三年,我考中进士,衣锦还乡,你从东厢房扶着长桌出来,一家人瞪着眼相视而笑,记不得当时话是从哪里说起,大概是说了些在京城考进士的经过情况以及报信人来得早、晚等等吧。所有这些琐碎的事情,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只要我一天不死,就一天也不能忘却。往事堆积在我的胸中,想起来,心头悲切得像被堵塞似的。它们像影子一样似乎非常清晰,但真要靠近它抓住它,却又不见了。我后悔当时没有把这些儿时的情状,一条一条详细地记录下来;然而你已不在人间了,那么即使年光可以倒流回去,儿童时代可以重新来过,也没有人来为它们对照证实的了。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眣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
你与高家断绝关系后回到娘家,堂上老母,依仗你照料扶持;家中的文书事务,期待你去办理。我曾经以为妇女中很少明白经书的意义、熟识古代文物典故的人。你嫂嫂并非不够温柔和顺,但在这方面稍有不足。所以自从你回家后,虽然我为你而悲伤,对我自己来说却很高兴。我又比你年长四岁,或许像世间通常那样年长的先死,那就可以将身后之事托付给你;却没有想到你比我先离开人世!
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殗殜,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前些年我生了病,你整夜都在打听、探望病情,减轻一分就高兴,加重一分就担忧。后来虽然我的病情稍有好转,但仍半卧半起,感到没有什么好取乐消遣;你来到我的床前,讲一些稗官野史中使人好笑和使人惊奇的故事,给我带来一些欢乐。唉!自今以后,我如果再有病痛,教我从哪里去呼唤你呢?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惙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你的病,我相信医师的话以为不要紧,所以才远游去扬州。你又怕我心中忧虑,不让别人来给我报信。直到病已垂危时,母亲问你:“盼望哥哥回来吗?”,你才勉强答应说:“好。”就在你死前一日,我已梦见你来诀别,心知这是不吉祥的,急忙飞舟渡江赶回家。果然,我于未时到家,而你已在辰时停止了呼吸,四肢尚有余温,一只眼睛还未闭紧,大概你还在忍受着临死的痛苦等待我回来吧。唉!痛心啊!早知要和你诀别,那我怎么肯离家远游呢?即使出外,也还有多少心里话要让你知道、同你一起商量安排啊!如今完了,除非我死,否则就没有相见的日期。可我又不知道哪一天死,才可以见到你;而死后究竟有知觉还是没有知觉,以及能相见还是不能相见,终究是难以明白的啊!如果如此,那么我将终身抱着这无穷的遗恨,天啊!人啊!竟然这样完了吗!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其傍,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旷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睟耳。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你的诗,我已经付印了;你的女儿,我已替你嫁了出去;你的生平,我已写了传记;只有你的墓穴,还没有安排好。我家祖先的坟墓在杭州,但是江广河深,势难将你归葬到祖坟,所以请示母亲的意见而把你安葬在这里,以便于祭奠扫墓。在你的墓傍,葬着你的女儿阿印,在下面还有两个坟墓,一个是父亲的侍妾朱氏,一个是我的侍妾陶氏。羊山空旷辽阔,朝南是一片宽广的平地,西望面向着栖霞山;风风雨雨,清晨黄昏,你这个羁留在异乡的精魂有了伴侣,当不致于感到孤独寂寞。可怜的是,我自从戊寅年读了你写的哭侄诗后,至今没有儿子;两个牙牙学语的女儿,在你死后出生,才只有一周岁。我虽因母亲健全而不敢说自己老,但齿牙摇动,头发已秃,自己心里知道,在这人世间尚能活几天?阿品弟远在河南为官,也没有子女,我家九族之内没有可以传宗接代的人。你死有我安葬,我死后由谁来埋葬呢?你如果死后有灵的话,能不能告诉我?
呜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唉!生前的事既不堪想,死后的事又不可知;哭你既听不到你回话,祭你又看不到你来享食。纸钱的灰烬飞扬着,北风在旷野里显得更猛,我回去了,但又连连回过头来看你。唉,真悲痛啊!唉,真悲痛啊!
乾(qián)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diàn)以文曰:
乾隆: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1736—1795)。丁亥:纪年的干支;乾隆丁亥,即公元1767年。素文:名机,字素文,别号青琳居士。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生,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卒,得四十岁。上元:旧县名。761(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置。在今南京市。羊山:在南京市东。奠:祭献。
呜呼!汝(rǔ)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jī)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yē)?
汝:你。浙:浙江省。斯:此,这里。指羊山。吾乡:袁枚的枚乡,在浙江钱塘(今杭州市)。觭梦:这里是做梦的意思。觭,得。语出《周礼·春官太卜》:“太卜滨三梦之法,二曰觭梦。”宁知:怎么知道。归骨所:指葬地。耶:语气词,表疑问。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pǐ)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cī)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jù)躬(gōng)蹈(dǎo)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以:因为。一念之贞:一时信念中的贞节观。贞,封建礼教对女子的一种要求。忠诚地附属于丈夫(包括仅在名义上确定关系而实际上未结婚的丈夫),不管其情况如何,都要从一而终,这种信念和行为称之为“贞”。遇人仳(痞)离:意指遇到了不好的男人而终被离弃。遇人,是“遇人不淑”的略文。淑,善。仳离,分离。特指妇女被丈夫遗弃。孤危:孤单困苦。托落:即落拓,失意无聊。存:注定。这句说:虽然审你命中注定,实际上也是天意支配的结果。累:连累;使之受罪。未尝:义同“未始”,这里不作“未曾”解。过:过失。授经:这里同“受经”,指读儒家的“四书五经”。封建社会里,儿童时就开始受这种教育。授,古亦同“受”。差肩而坐:谓兄妹并肩坐在一起。二人年龄有大小,所以肩膀高低不一。节义事:指封建社会里妇女单方面、无条件地忠于丈夫的事例。遽:骤然,立即。躬:身体。引早为“亲自”。蹈:踏,踩。“实行”。这句说:一到长大成人,你马上亲身实践了它。使:如果。《诗》、《书》:《诗经》、《尚书》。指前文中先生所授的“经”。艰贞:困苦而又坚决。若是:如此。
余捉蟋(xī)蟀(shuài),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jiāng),同临其穴(xué)。今予殓(liàn)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jǐng)然赴目。予九岁,憩(qì)书斋(zhāi),汝梳双髻(jì),披单缣(jiān)来,温《缁(zī)衣》一章;适先生奓(zhà)户入,闻两童子音琅(láng)琅然,不觉莞(wǎn)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yuè)行,汝掎(jǐ)裳悲恸(tòng)。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chēng)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suǒ)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yīng),思之凄梗(gěng),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yī)婗(ní)情状,罗缕记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出其间:出现在捉蟋蟀的地方。虫:指前文中的蟋蟀。僵:指死亡。同临其穴:一同来到掩埋死蟋蟀的土坑边。殓:收殓。葬前给尸体穿衣、下棺。憬然赴目:清醒地来到眼前。憬然,醒悟的样子。憩:休息。书斋:书房。双髻:挽束在头顶上的两个辫丫。古代女孩子的发式。单缣(坚jiān):这里指用缣制成的单层衣衫。缣,双丝织成的细绢。温:温习。《缁衣》:《诗经·郑风》篇名。缁,黑色。一章:《诗经》中诗凡一段称之为一章。适:刚好。奓户:开门。琅琅然:清脆流畅的样子。形容读书声。莞尔:微笑貌。则则:犹“啧啧”,赞叹声。望日:阴历每月十五,日月相对,月亮圆满,所以称为“望日”。九原: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后泛指墓地。弱冠:意思是男子到了他举行冠礼(正式承认他是个成年人)。弱,名词。冠,动词。后因以“弱冠”表示男子进入成年期的年龄。粤行:到广东去。粤,广东省的简称。掎:拉住。恸痛:痛哭。逾:越,经过。披宫锦:指袁枚于1738年(乾隆三年)考中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请假南归省亲的事。宫锦,宫廷作坊特制的丝织品。这里指用这种锦制成的宫袍。因唐代李白曾待诏翰林,着宫锦袍,后世遂用以称翰林的朝服。厢:边屋。案:狭长的桌子。瞠视而笑:瞪眼看着笑,形容惊喜激动的情状。长安:汉、唐旧都,即今西安市。函使:递送信件的人。唐时新进士及第,以泥金书帖,报登科之喜。此指传报录取消息的人,俗称“报子”。云尔:如此如此罢了。凡此琐琐:所有这些细小琐碎的事。填膺:充满胸怀。凄梗:悲伤凄切,心头像堵塞了一样。历历:清晰得一一可数的样子。逼取便逝:真要接近它|把握它,它就消失了。嫛婗:婴儿。这里引申为儿时。罗缕纪存:排成一条一条,记录下来保存着。罗缕,也作“(尔见)褛”。可再:可以再有第二次。印证:指袁枚的母亲章氏。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眣(shùn)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ān)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yì),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zhǎng)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
义绝:断绝情宜。这里指离婚。阿奶:指袁枚的母亲章氏。文墨:有关文字方面的事务。眣:这个字的正确写法是“(目矢)”,即用眼色示意。这里作“期望”解。尝:曾经。明经义:明白儒家经典的含义。谙雅故:了解古书古事,知道前言往行的意思。语出《汉书·叙传》:“函雅故,通古今。”谙,熟闻熟知。这句意思说:你嫂嫂(指袁枚的妻子王氏)不是不好,但是在这方面稍有欠缺。婉嫕:温柔和顺。出《晋书·武悼杨皇后传》:“婉嫕有妇德。”长:年纪大。身后:死后的一应事务。先予以去:比我先离开人世。
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chài),犹尚殗(yè)殜(dié),无所娱遣(qiǎn);汝来床前,为说稗(bài)官野史可喜可愕(è)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绞宵:整夜。剌探:打听、探望。小差:病情稍有好转。差,同“瘥”。殗殜病得不太厉害,但还没有痊愈。娱遣:消遣。稗官野史:指私人编定的笔记、小说之类的历史记载,与官方编号的“正史”相对而言。《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据说,西周高有掌管收录街谈巷议的官职,称为稗官,稗是碎米。稗官,取琐碎之义,即小官。愕:惊骇。聊资:绝代:姑且作为一时的快乐。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qī)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惙(chuò)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qiǎng)应曰:“诺(nuò)。”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míng),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吊:凭吊,游览。这句意思说:对于你的病,我因相信了医师所说“不要紧”的话。方才远游扬州。虑戚吾心:顾虑着怕我心里难过。戚,忧愁。阴人走报:阻止别人报急讯。走,跑。绵惙:病势危险。强:勉强。诺:表示同意的答语,犹言“好”。诀:诀别。袁枚有哭妹诗:“魂孤通梦速,江阔送终迟。”自注:“得信前一夕,梦与妹如平生欢。”果:果真。未时:相当下午一至三时。辰时:相当于上午七时至九时。支:同“肢”。一目示瞑:一只眼睛没有闭紧。这句说:你还在忍受着死亡的痛苦,等我回来见面。盖:发语词,表原因。几许:多少。知闻:听取,知道。共汝筹画:和你一起商量,安排。已矣:完了。又卒难明:最终又难以明白。卒,终于。天乎人乎:有史以来强烈时的呼唤,表示极端悲痛。这句说:然而就这样带着无穷的憾恨而终于完了啊!
汝之诗,吾已付梓(zǐ);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zhuàn);惟汝之窀(zhūn)穸(xī),尚未谋耳。先茔(yíng)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zàng),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jì)扫也。其傍,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zhǒng):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旷渺(miǎo),南望原隰(xí),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jī)魂有伴,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wù)寅(yín)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睟(zuì)耳。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付梓付印。梓,树名。这里指印刷书籍用的雕板。素文的遗稿,附印在袁枚的《小仓山房全集》中,题为《素文女子遗稿》。袁枚为了它写了跋文。代嫁:指代妹妹作主把外甥女嫁出去。传:即《女弟素文传》。窀穸:墓穴。先茔:祖先的墓地。江广河深:言地理阻隔,交通不便。冢:坟墓。阿爷:袁枚的父亲袁滨,曾在各地为幕僚,于袁枚三十三岁时去世。侍者:这里指妾。阿兄:袁枚自称。陶氏:作者的妾。亳州人,工棋善绣。旷渺:空旷辽阔。望:对着。原隰:平广的代地。高而平的地叫原,低下而潮湿的地为隰。栖霞:山名。一名摄山。在南京市东。风雨:泛指各种气候。晨昏:指一天到晚。羁魂:飘荡在他乡的魂魄。男:儿子。袁枚于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丧子。他的兄弟曾为此写过两首五言律诗,题为《民兄得了不举》。这就是文所说的“哭侄诗“。袁枚写这篇祭文的时候还没有儿子。再后两年,至六十三岁,其妾钟氏才生了一个儿子,名阿迟。两女:袁枚的双生女儿。也是钟氏所生。牙牙:小孩学话的声音。这里说两个女儿还很幼小。周晬:周岁。亲在未敢言老:封建孝道规定,凡父母长辈在世,子女即使老了也不得说老。否则既不尊敬,又容易使年迈的长辈惊怵于已近死亡。齿危:牙齿摇摇欲坠。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袁枚的堂弟袁树,字东芗,号芗亭,小名阿品,由进士任河南正阳县县令。当时也没有子女。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父亲、本身、儿子、孙子、曾孙和玄孙。这里指血缘关系较近的许多宗属。无可继者:没有可以传宗接代的人。按,专指男性。可能:犹言“能否”。
呜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shuò)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lǚ)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纸灰:锡箔、纸钱等焚烧后的灰烬。朔风野大:旷野上,北风显得更大。《诗经郑风》中的名篇。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记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眣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
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殗殜,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惙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其傍,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旷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睟耳。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呜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袁枚是“性灵说”的倡导者,主张为文要有“真情”。其文别具特色,善于描写景物,叙事记人。
祭文通常有固定的格式,其内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为后人传诵的不多。但袁枚的《祭妹文》却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
袁素文名机,素文是她的字,1720年(清康熙五十九年)生。她容貌出众,“最是风华质,还兼窈窕姿”,“端丽为女兄弟冠”,是袁家姐妹中长得最漂亮端庄的。袁素文又“幼好读书”,针线旁边常放着书卷,因此很会作诗。在她未满一周岁时,其父曾仗义救助亡友衡阳县令高清的妻儿,为高清平反了其生前一起因库亏而入狱的冤案。高清的胞弟高八为此感激涕零,表示自己即将出生的孩子若系男儿,就与袁素文婚配,以示报答袁家大恩。不久高八生了个儿子,于是送来金锁作为聘礼,这场指腹婚事就这样正式确定下来。可是当双方成年后,男方却只字不提嫁娶之事,直到1742年(乾隆七年)袁素文二十三岁时,高八突然捎来书信说,因为儿子有病不宜结婚,希望解除婚约。由于袁素文自幼深受封建礼教毒害,“一闻婚早定,万死誓相随”,所以听到男方要解除婚约,就手持金锁哭泣不止,终日绝食。不久高八病死,高清的儿子高继祖特来说明真相,原来高八之子高绎祖并非有病,而是“有禽兽行”,并且屡教不改,其父怕以怨报德,才托言儿子有病解约。可是袁素文为了固守旧礼教的“一念之贞”,竟不顾日后痛苦,仍坚持嫁给高八之子,一时被誉为所谓“贞妇”。
袁家家境虽然一般,但因为家学渊源,注重读书,请了教师在家指导袁枚,对待女儿也一样,所以素文自幼随哥哥上课。她很喜爱读书,针线旁边常放着书卷,很会作诗,琴棋书画也样样精通。她容貌出众,是袁家姐妹中长得最漂亮端庄的;尤其是她的脾性温柔,待人贤淑有礼,是出名的淑女。
二十五岁时,才貌双全的素文嫁到了如皋高家。婚后,素文孝敬公婆,深得公婆喜爱。可是高八之子绎祖,个头矮小,驼背斜眼,长相十分丑陋,而且品行极为恶劣。他性情暴戾,行为轻佻,整天吃喝嫖赌,无所不为。他看到书卷就发怒,把她的诗稿烧毁,不准妻子读书和做针线,袁素文从此不再敢作诗,也不敢缝纫。他为了外出嫖妓,卖尽家产后又向袁素文逼索嫁妆,不答应就拳打脚踢,有时还用火烧灼袁素文,婆婆前来救护,他连母亲一起殴打,甚至把他母亲的牙齿都打下来了。就这样的虐待,素文还是一一忍受下来,在高家委曲求全,恪守妇道。后来,高绎祖聚赌输了很多钱,竟要卖掉袁素文抵债。她被逼无奈,逃到尼姑庵,看到无路可走了,才请人通知了娘家。袁父接到书信,心痛欲裂,当即赶到如皋告到官府,判决离婚后,他把女儿和她的女儿阿印领回了杭州老家。那年素文二十九岁,结婚才不过四年。
袁素文回到娘家以后,一方面悉心侍奉父母兄长,另一方面还惦念着婆母,经常寄赠衣食问安。三年后袁枚定居南京随园,素文也随着全家一起迁徙。由于婚姻极不美满,心灵上受到的创伤,她除了读书作诗自我安慰外,终日都闷闷不乐,生了病也不愿求医,终于在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病死,年仅39岁。
袁枚在《哭三妹五十韵》里写道:“彩凤从鸦逐,红兰受雪欺。”“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
袁素文这位贤淑的才女,由于受封建礼教毒害太深,所以导致了这场催人下泪的婚姻悲剧。她从“淑女”到“贤妇”,结果却差一点成了被卖掉的“弃妇”,并因此过早离开人世,这是与她自幼深受封建礼教的教育是分不开的。袁枚作为她的兄长,也看出了这一点。他在《祭妹文》中说:“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这种无可奈何的叹息,正是一种既沉痛又委婉的控诉。 袁素文留在人间的,除了一个悲婉的故事,还有就是一本著作《素文女子遗稿》。
《祭妹文》构思精巧,别巨匠心,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从素文墓地入笔到病根祸源的交代,从野外同捉蟋蟀到书斋共读诗经,从胞妹送哥眼泪流到把盏喜迎兄长归,从离家出嫁到中道归返,从侍奉母亲以示其德到关爱长兄以显其情,从素文之死到后事料理,情节层层推进,感情波起浪涌,叙事历历可见,抒情句句见心,文情并茂,浑然一体。
文章起笔交待亡妹所葬之地、祭奠时间,祭者身份等,紧接着“呜呼”一转,直呼亡妹,为全文奠定了凄切哀婉的悲怆基调。接着,简洁叙述妹妹的死因:“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意为素文早亡其根源是少年时常听先生授经,“爱听古人节义事”,说明是封建诗书的腐朽观念侵害了素文,使她饱受苦难,英年早逝。
接下来,作者追忆与素文共度的难忘时光。童年相伴读书,“差肩而坐”,温馨之情溢于言表;同捉蟋蟀,同葬蟋蟀,则体现了妹妹性情温厚善良。其描述真实生动,一个天真活泼善良的孩童突现于眼前。这原本不为奇,妙就妙在作者把追忆与现实联系起来,当年兄妹同葬蟋蟀,后来孤兄独葬亡妹,物换星移,昨是今非,让作者潸然泪下。年长些时,袁枚远行广西,妹妹不忍哥哥分离,掎裳拽衣,放声大哭。当年有妹送兄行,后来唯独兄送妹归,令作者十分伤痛。袁枚考中进士,衣锦还家,妹妹惊喜万分,扶案而出,家人瞠视而笑。妹妹为哥哥中考得官而欣喜之情,和盘托出,手足之情可见一斑。往日种种琐事,历历如在作者眼前。“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几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时光不可倒流,昔日也不再重来了。
随后,记妹妹归返母家的种种情形:服侍母亲;治办文墨;袁枚染病在床,妹妹终宵刺探,还想方设法让哥哥高兴,兄妹感情深厚。
而后,记妹妹病危和亡逝的情况。素文病入膏肓,大限将至,但不让人给哥哥报信,以宽兄长之心。忍死待兄归,然而终等不及哥哥归来含憾而终,死不瞑目。“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袁枚已预感不祥,急赶归家,在妹妹逝去几小时后才赶到家中,其时素文四肢尚温,却未能与妹妹说上一句心中话,只怪自己轻信医言,远吊扬州,自责之情溢于言表。一句“呜呼痛哉”,把对亡妹的思念、同情、内疚、哀痛统统浓缩在伤心欲绝的悲叹中。
最后,简述妹妹亡后料理事宜。并随感而发:“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末段,作者把视线拉回到眼前,回到祭奠的暮地。“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逝者已逝,生者十分凄切哀伤。“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对妹妹的怀念和挚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袁枚将整篇文章写得有灵性又不事雕琢。作者在回忆童年与妹妹同度的琐事时,信手拈来,清灵隽妙;悲悼亲人的遽然长逝时,又字字玑珠,句句血泪,真挚动人,感人肺腑。他在叙事中寄寓哀痛,行文中饱含真情,同时还穿插些许景物描绘,从而使痛惜、哀伤、悔恨、无可奈何之情有机地揉和在一起,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
何处的秋柳最令人伤魂?莫过于残阳下西风里的白下门。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往日春天几只燕子在参差不齐的柳枝间穿梭,如今笼罩在烟霭中,在萧瑟的西风里轻轻摇曳。
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
原野上飘荡着悼念御骑战死的哀乐,像江南乌夜村这样的荣华富贵之梦已永远不可重现。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别再听那樵伊临风的笛声,“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哀怨总归难评。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
白下门:指六朝古都南京。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差池:参差不齐。
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
乌夜村:黄骢是唐太宗的爱马;此马死后,太宗命乐人作黄骢叠曲,以示悲悼。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秋柳》四章是渔洋山人王士禛写于顺治十四年的组诗。顺治十四年,王士禛与众名士在济南大明湖的水面亭相会,饮酒赋诗,赏景享乐。作者在此时看见秋柳,竟也引发了无限的感伤,写出了这四首诗。诗成轰动一时,后世很多学者把这组诗誉为“神韵诗”的真正发端。
本诗为第一首,可以说是组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最出色的诗歌。写秋柳的摇落憔悴,从而感叹良辰易逝,美景难留。全诗辞藻妍丽,造句修整,用曲精工,意韵含蓄,风神高华,境界优美,咏物与寓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更叫人叹绝的,是全诗句句写柳,却通篇不见一个“柳”字,表现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因此为一时绝唱。
白下门,指今江苏南京。那是六朝的首都。后来虽还是有名的城市之一,但比起其长期作为首都的六朝时代来,当然可说是没落了。所以,在古代的诗词中,经常被用来作为抒发今昔盛衰之感的对象。
黄骢是唐太宗的爱马;此马死后,太宗命乐人作黄骢叠曲,以示悲悼。乌夜村是晋代何准隐居之地,其女儿即诞生于此,后来成为晋穆帝的皇后。诗人在此加上“梦远”二字,则意为着这样的荣华富贵之梦已永远不可重视,正如死去的骏马黄骢已永远不可复生一样。所以,诗人所感到的,并用来传给读者的,乃是彻底的,不存在的任何希望的幻灭,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幻灭。
于是,剩下来的唯一的路就只能是逃避;“莫听临风三弄笛”。也就是说,不要再听那悲衰的音乐,想那些悲哀的事情了。然而,“玉关哀怨总难论”。幻灭的哀愁是深深潜藏在心底,又逃避不了,逃避本身也不得不归于幻灭,而诗人与读者也就是只能永远沉浸于幻灭的悲哀之中。
参考资料:
1、 喜马拉雅.秋柳四首·其一拨灯书尽红笺也,依旧无聊。玉漏迢迢,梦里寒花隔玉箫。
夜深,把油灯拨亮,在红笺上写满思念,却依然感到空虚无聊。长夜漫漫,时钟滴答作响,即使在梦中与爱人相会也总有所阻隔。
几竿修竹三更雨,叶叶萧萧。分付秋潮,莫误双鱼到谢桥。
三更了,窗外的雨打在修竹上,一片风雨之声。将我的思念交付给秋潮,千万不要误了双鱼到谢桥之期。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墨香斋译评.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78页拨灯书尽红笺(jiān)也,依旧无聊。玉漏迢(tiáo)迢,梦里寒花隔玉箫。
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令”“丑奴儿”“罗敷媚歌”“罗敷媚”等。正体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另有四十八上下片各四句两平韵一叠韵;五十四字上片五句四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的变体。红笺:一种制做精美的小幅红纸,常作为题写诗词、请柬等用。玉漏:玉制的计时器,即漏壶。
几竿修竹三更雨,叶叶萧萧。分付秋潮,莫误双鱼到谢桥。
寒花:寒冷时节所开的花,一般多指菊花。分付秋潮:谓将这孤独寂寞的苦情都付与此时的秋声秋雨中。双鱼:代指书信。谢桥:谢娘桥,借指情人所居之处。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墨香斋译评.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78页纳兰将一首小词写得情谊融融,求而不得的爱情让他感到为难与痛苦时,也令他心中充盈着忽明忽暗的希望。这首《采桑子》,一开篇便是无聊,写过信后,依旧无聊,虽然词中并未提及信的内容,信是写给谁的,但从“依旧无聊”这四个字中,就已经可以猜到一二了。纳兰总是有这样的本事,看似在自说白话,讲着不着边际的胡话,却总能营造出引人人胜的氛同,令读词的人不知不觉地沉沦。
纳兰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变为一台表演,读者成为了观众,与他一起沉思爱恋。词中的“红笺”二字透露出纳兰所记挂的人定是一名令他着迷的女子。
红笺是美女亲手制作,专门用来让文人雅客们吟诗作对用的。不过,诗词中红笺多是用来指相思之情,只要写出红笺,一切便都在不言之中了。下接一句“玉漏迢迢,梦里寒花隔玉箫”,引自秦少游的词句“玉漏迢迢尽,银河淡淡横”。
诗词中,“漏”一向是寂寥、落寞、时间漫长的意象,在这里也不例外。以“玉漏”表达长夜漫漫、时空横亘的无奈之情,时间是相思最大的敌人,纳兰大概在这首词中是想表达自己爱着一个人,却无法接近。在接下来一句“梦里寒花隔玉箫”中,揭晓了纳兰感慨时光的缘由。
这个故事从此也令“玉箫”这个词成为了情人誓言的典故,纳兰是在思念一位女子,这女子必然是他所钟爱的人,此刻他们距离两地,纳兰在梦中想要与她相见,但梦境毕竟不是现实,所以,就算再怎么思念,二人还是无法牵手相望。所以,纳兰所谓的“寒花”大概也不过是借了一个“寒”字,来表达内心凄冷的感觉。
下片不再写心情,转而写窗外的景色,既然无法入睡,那干脆看着外面的景色,来缓解内心的惆怅。
“几竿修竹三更雨,叶叶萧萧”,雨后的夜景,树木萧萧,好比自己的心情,无奈之中透着几分茫然。最后结尾“分付秋潮,莫误双鱼到谢桥”,呼应了开篇的那一句“拨灯书尽红笺也”,也算是一种心意的表达,希望能够凡事完满结束。
要交代一下的是,“分付秋潮”中的“秋潮”是有来历的,秋潮的意象表示:有信。潮水涨落是有一定时期和规律的。人们便将潮水涨落的时期定为约定之期限,在潮水涨落几番之后,要回来的人便要如约回归。
这是诗词中的一个主要意象,诸如唐诗名句“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秋潮”在这里也是如此意境,上片一开始便是说词人正在写信,在词的结尾,词人写的这句“分付秋潮,莫误双鱼到谢桥”,便是说信要寄出去了。要将信托付给秋潮,告诉那个收信的人,自己的心意是怎样的。
整首词全是词人的比喻和典故,基本上没有真实场景的出现,但通读全词,每一句都是浑然天成,与下一句连接得十分巧妙。一首爱情小词能够写到如此的境界,纳兰的手笔,不愧为才子之法。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容著;姜薇薇编.纳兰词彩图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03:第180页手写香台金字经,惟愿结来生。莲花漏转,杨枝露滴,想鉴微诚。
将亲手所抄佛经置于佛殿之上,祈祷来生能再与你结缘。莲花形的更漏转动着,时间就这样一点点过去,夜已将尽,杨柳枝上露水滴落。我又抄写了一夜的经文,佛祖应该知晓我的诚意了吧。
欲知奉倩神伤极,凭诉与秋擎。西风不管,一池萍水,几点荷灯。
想要知道奉倩伤心至极的心情,惟有这秋日里的荷灯可以证明了。水面上孤单单漂着浮萍与几盏荷花灯,西风却毫不怜惜地吹了过去。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墨香斋译评.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264页2、 齐晓燕编.古代怀人诗词三百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09:第197页手写香台金字经,惟愿结来生。莲花漏转,杨枝露滴,想鉴(jiàn)微诚。
眼儿媚:词牌名,又名《秋波媚》。双调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中元:指农历七月十五日。旧俗民间于此日有祭祀亡故亲人的活动,是日于水上放荷灯,以奠亡灵。香台:佛殿之别称,即烧香之台。金字经:佛经。莲花漏:古代一种计时器;。鉴:审察、辨明。
欲知奉倩神伤极,凭诉与秋擎(qíng)。西风不管,一池萍水,几点荷灯。
凭诉:即凭说,辨明之证据。秋擎:指所放之荷灯。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墨香斋译评.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264页2、 齐晓燕编.古代怀人诗词三百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09:第197页纳兰作此词时卢氏刚亡故不久,又正值祭祀之日,近年陪伴之人,恍然竟成吊唁之人,怎能不泪零。伤怀处,亲手用金泥抄写金字经,即佛经,一遍一遍,虔诚写那经文,絮絮地祈求,唯愿来生,还能与其再续今生之缘,再结连理。要知自妻子卢氏亡故以后,纳兰对佛学的研究愈加痴迷。也难怪,困于情伤,痛于生死,自会萌生了净化、自慰之心。痴情无奈,苦困相思,只能反复苦写不停,企盼那来世之缘,精诚所至。
“莲花漏转,杨枝露滴,想鉴微诚”两个典故,取自佛家之说。莲花漏,是一种雅致的时钟,具体的说法就很不一致了,一说惠远和尚因为山中不知更漏,所以用铜片做成莲花形的容器,底下有孔,放在水盆里,水从底孔里慢慢渗入,渗到一半的时候容器就会沉下去。一昼夜会沉十二次,是为十二个时辰。杨枝,就是杨柳枝,我们最熟悉的佛教当中的杨柳枝应该就是观音菩萨手持净瓶,瓶中插着的那一枝杨柳枝了。观音菩萨有时会把杨柳枝从净瓶里取出来,滴上几滴瓶中的甘露,马上就可以起死回生。——这样的事在正史里都有记载,《晋书》里说石勒的爱子石斌暴病而死,石勒请来高僧佛图澄,佛图澄用杨柳枝蘸了些水,洒在石斌身上,又念了一段咒语,然后便一拉石斌的手,说:“起来吧。”死去的石斌果然就起来了。纳兰性德用这两则佛门典故,语带双关,既点明自己此刻身在佛殿,一心向佛,也是在向佛祖袒露自己的心意。
“欲知奉倩神伤极,凭诉与秋擎”,下片开始,语意转折。奉倩,即荀奉倩,也就是“不辞冰雪为卿热”那个典故的主人公。荀奉倩和妻子的感情极笃,有一次妻子患病,身体发热,体温总是降不下来,当时正是十冬腊月,荀奉倩情急之下,脱掉衣服,赤身跑到庭院里,让风雪冻冷自己的身体,再回来贴到妻子的身上给她降温。如是者不知多少次,但深情并没有感动上天,妻子还是死了。荀奉倩的妻子死后,大家前去吊唁,只见荀奉倩“不哭而神伤”。言语之中,好似有万千愁绪,不被理解,只能观景寻找依托之物。想象那场景,渺小的荷灯浮于苍茫的秋水上,微光寂寥,正似纳兰心中,此时百感交集,踌躇万千。这相思,这离愁,这回忆,又有何用,故人不再,天上人间,何似当年。
最后一句,更是让人悲恸万分。“不管”一词,读来备感西风无情。“一池萍水,几点荷灯”,又甚是孤寂。又让人想到“萍水相逢”,“萍”是水上漂浮不定的浮萍。看秋水为那一池“萍水”,纳兰又暗比自己是无根之萍,只得飘荡于这无边的惆怅中。爱人已故,自己惟似漂泊客。
全词围绕着中元节特有的习俗落笔,只在词的末尾摹景,用西风的无情反衬出自己悼念亡妻的深情,使自己所抒发的悲痛之情更加厚重深浓。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聂小晴编著.纳兰词全编笺注典评: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5:第461页